近年來,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(“四新經濟”)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傳統行業也在不斷尋求轉型升級。這些新興領域以及傳統行業的變革,給傳統的監管模式帶來巨大挑戰。為應對這一難題,信用沙盒監管作為一種新型監管模式應運而生,其目的是鼓勵創新、減少政府對企業的過度干預,同時有效防止“一管就死,一放就亂”的管理困局,在保護與監管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。
信用沙盒監管的意義
信用沙盒監管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國金融監管局(FCA)2015年提出的監管沙盒理念。其核心是為創新企業提供一個受監督的安全測試區,減少創新成本和監管不確定性。在中國,信用沙盒監管以《優化營商環境條例》為背景,旨在通過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,為“四新經濟”和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支持。
在當前經濟環境下,“四新經濟”蓬勃發展,傳統行業也在加速轉型升級。這些變化對傳統監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:過于嚴格的監管會抑制創新,而過于寬松的監管則可能導致市場亂象。信用沙盒監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,其目標是創新監管方式,平衡保護與監管,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寬松的環境。“四新經濟”領域具有成長爆發性、未知性、跨界融合等特點,傳統的監管模式難以適應其發展需求。信用沙盒監管的出現,為這些領域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。
信用沙盒監管的基本原則
鼓勵創新、包容監管。信用沙盒監管以保護和激勵創業創新為導向,創新監管方式,提升監管效能,增強服務意識。對“四新經濟”和傳統行業實施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監管,采取多觀察、少干預的策略,為經營主體留足發展空間,營造有利于創新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。
堅守底線、審慎監管。堅持底線思維、落實監管責任,強化對“四新經濟”和傳統行業發展趨勢的監測研判、風險預防化解,牢牢守住食品藥品安全、質量安全、特種設備安全底線,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。
科技賦能、智慧監管。聚焦“四新經濟”和傳統行業特點,綜合運用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,加強數據匯集分析和信息跟蹤研判,推進非現場監管、分級分類監管,提高監管精準性和有效性。
信用沙盒監管的分類及行業范圍
信用沙盒監管適用于不觸碰安全底線的商事主體,尤其是“四新經濟”領域和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。其適用范圍包括知識產權、企業登記注冊、行政審批事項、產(商)品監督抽查、電子商務合同監管、廣告監管等事項,以及食品、醫療器械、化妝品、特種設備等不涉及安全的輕微違法行為。
根據國內外實踐經驗,信用沙盒監管的行業范圍可分為兩個維度:一是傳統領域,將已建立成熟監管體系的傳統行業納入信用沙盒監管,如網絡直播、食品行業和專精特新企業等,通過數字化治理手段實施包容審慎的監管策略。二是“四新經濟”領域,將新技術、新產業、新業態、新模式的經營主體納入試點,為其提供安全、可控的測試環境,促進健康發展。
傳統領域信用沙盒監管制度構建的探索
在構建傳統領域信用沙盒監管制度方面,蘇州工業園區近年來作出積極探索,取得良好成效。
入“盒”機制。按信用評級入盒,針對蘇州工業園區一般行業,將信用評級為A類的企業納入“沙盒”,采取包容審慎的監管措施,實施動態監管和容錯糾錯機制;按風險等級入盒,針對食品、化妝品行業,將低風險且信用良好的企業納入“沙盒”,實施包容審慎監管;按特種設備行業入盒,建立特種設備安全信用風險分級指標體系,將風險低且信用好的企業納入“沙盒”,采取包容審慎監管。
監管措施。數據共享與動態管理,優化信用評級指標體系,補充與企業信用風險相關的數據指標,實現動態管理;建立“信用沙盒”監管對象庫,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,結合信用評級和風險分級清單,將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納入監管對象庫;包容審慎監管與非現場監管,推行書面檢查、網絡監測等非現場監管方式,減少對守法經營者的干擾;“無感式”風險監測與“引導式”提醒,對新辦企業加強培訓指導,對輕微問題不予處罰,建立容錯機制,通過短信等方式提示企業進行信用修復。
退出機制。實施“紅黃線”相結合的“觸發式”監管,對一般檢查事項設定“黃線清單”,對重點檢查事項設定“紅線清單”。一旦觸碰紅線,違法違規主體將自動被移出“沙盒”。
“四新經濟”信用沙盒監管制度構建
納入信用沙盒監管庫。將“四新經濟”經營主體直接納入“沙盒”,監管部門采取包容審慎措施,允許創新嘗試,確保問題可控。
容錯、糾錯機制,將信用約束從重懲戒轉向教育引導,給予“四新經濟”經營主體容錯空間,對輕微違法行為采取告誡說理、責令改正等方式,原則上不予行政處罰。
設置監管紅線,利用大數據和投訴平臺,建立“監管紅線清單”,加強對經營主體的數據動態監測和風險評估,一旦觸碰紅線,立即啟動執法。
設置觀察期,給予“四新經濟”經營主體1~2年的觀察期,強化政策引導,采取柔性監管方式,督促企業依法依規經營;柔性執法,運用行政輔導、行政建議等非強制性方式,讓監管既有力度又有溫度,引導企業自覺履行法律義務。
結語
信用沙盒監管作為一種創新的監管模式,為“四新經濟”和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寬松的環境,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新能力。在實施過程中,應不斷完善監管機制,確保在鼓勵創新的同時,堅守安全底線,實現創新與風險的平衡發展。
作者: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市場監管局 孫玉峰 方瀟怡
來源:信用中國